汉派服装穿着端庄大方,以武汉为主要产地。汉派服装比较注重品味,休闲或职业化服装稳重大方,穿着合身得体,其高、中、低档各类款式齐全,近几年汉派女装吸收更多流行元素,在服装色彩、风格上日趋时尚明快,深受成熟女性亲眯。
从大批发的汉正街时代,到“互联网+”的电商时代,20余年大浪淘沙,几代人摸爬滚打,汉派服装失去了什么?又留下了什么?
至今,武汉仍有服装企业1600多户,从业人员40多万,谁来引领这个庞大的产业?武汉服装业又该向何处去?
——惟有直面历史、直面现实,才有未来。
光辉岁月
最好卖的女装都是武汉的
如果将时针拨回20年,我们所看到的汉派服装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在汉口的大夹街、扬子街、汉正街,“前店后厂”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。依托畅通的商贸交易渠道,最早一批汉派服装品牌——太和、中英、雅琪、元田、红人……迅速长大。
汉派服装是把一个地区的产业资源、行业优势通过一个概念表现出来,已深深扎根在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心中。目前发展成这样,我确实是不服气。”温和的刘树仁说起这个“不服气”,语调也不由自主地提高。
作为一个摸爬滚打了22年的服装人和行业协调人,他将汉派服装的困境归纳为“不自信”。在转型徘徊阶段,盲目放弃自己的品牌特色,照搬别人的品牌运营方式。“服装行业市场很大,汉派服装现在三四线城市覆盖面很大,缺的就是品质。我们要自信执著,形成合力,打造具有市场影响的标杆品牌,形成第一方阵,其他品牌就会照着做,配套做,顺理成章地形成精细化分工,解决同质化问题。”他说,这好比做手机,手机厂家并不一定要所有配件自己做,自己负责创意,专业代工完成。从服装行业讲,做羊绒大衣好的,就把这一块做专、做出品牌,不一定裤子、女装都自己做,可以由其他更专业的品牌接单,形成一个综合体。
他的这种设想,就是如今正在尝试的“汉工场”。
王鸿鹰认为,不光是汉派女装,全国女装都面临着接下来该从何处走的问题。一方面,电商的冲击、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、消费模式的转变、商场同质化产品的不良影响,导致服装业绩严重下滑;另一方面,服装的成本大幅度增加,加在服装零售价上,导致服装的性价比很低,产销量急剧下降,库存量加大,有些厂家怕库存量加大而减少投产品种的数量,又导致产品不够丰富,过渡性差、搭配性和互搭性更差……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是国内很多没有特色的女装品牌所面临的困境。
“接下来,还有更多的现在还很知名的品牌陆续倒下。服装暴利的年代早已过去,接下来才是理性的、正常的、服装业百花齐放的时代。”他说。但是,武汉重振服装业的底气犹存。这里依然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批发零售中心,依然拥有突出的科教优势、坚实的纺织产业基础,还有扎实的服装加工制造支撑。
武汉服装批发,汉派服装批发 哪里有汉派服装,汉派服装怎么样?